最近“琉璃心青年”这个词儿冒头,说的就是现在一些大学生,看着光鲜水滑,实则内心一捏就碎,动不动就上演一出“多愁善感小剧场”。
咋回事儿,这届后生,这么容易就“破防”了?
要说现在物质条件那是噌噌往上涨,小年轻们也没啥栉风沐雨的经历,咋就成了“琉璃心”了呢?
这事儿,可不能简单粗暴地扣个“抗压性稀碎”的帽子。
咱先瞅瞅“琉璃心”背后的门道。
一方面,赛道拥挤那是真真的。
考上大学不是鸣金收兵,而是进阶版的“饥饿游戏”。
就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那里,内卷就像甩不掉的牛皮糖,想捞到一份心仪的offer,难于上青天。
另一方面,信息洪流时代,大家都在社交媒体上“岁月静好”,无形中给年轻人上了层“高压锅”。
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永远是顶配,自己仿佛永远是个“低配版”。
当然,也有人觉得是温室效应。
现在的娃,从小被父母当成掌上明珠,鲜少经历风霜雨雪,稍微碰上点磕磕绊绊就哭爹喊娘。
这话虽不能说全错,但把锅全甩给家庭,未免也太草率了。
要知道,社会大环境的迁变才是主因。
过去,大家的目标比较趋同,金榜题名,觅得一份好差事,生活就算稳了。
现在呢?
选项多了,花花绕也多了,反倒迷失在“我是谁,我从哪里来,要到哪里去”的哲学三问里。
这种不确定性,才是焦虑的罪魁祸首。
仅2023年,我朝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就已突破2亿大关。
再往前扒拉几十年,改革开放初期,社会活力四射,遍地黄金,大家笃信勤能补拙,可以改写命运。
如今,阶层固化日渐凸显,上升通道收窄,年轻人看不到奔头,自然容易陷入“躺平”的泥淖。
那咋整呢? 难道就坐视“琉璃心青年”队伍日益壮大?
依我看,社会应该给年轻人多一些托举和体谅。
别动不动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,指指点点地数落他们“娇生惯养”,而是要俯身倾听他们的心声,理解他们的困境。
高校可以增设心理疏导和职业规划课程,助他们一臂之力,更好地融入社会。
企业也应该构筑更为公平的舞台,让年轻人窥见跃升的曙光。
更要紧的是,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拥抱自己的瑕疵。
别总是陷入与他人攀比的怪圈,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,并为之躬耕。
允许自己偶尔“emo”一下,who cares?
就像《说卦传》里说的,乾为马,坤为牛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DNA。
没必要非得把自己打造成别人眼中的“完美人设”。
做自己,踩准自己的节拍,才是王道。
就像小时候,我们总眼馋别人家的玩具,长大后才领悟,自己用泥巴捏的小人,才是世间孤品。
“琉璃心”也罢,“金刚心”也罢,都是人生的一种状态。
重要的是,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模式,活出自己的华彩。
与其在内卷的漩涡里徒劳挣扎,不如想想怎么把“琉璃心”淬炼成“韧性十足的弹簧”。
毕竟,能屈能伸,才是制胜法宝。
这不仅是给在校生的肺腑之言,也是给所有人的箴言。